准备来日本深造历史学的你,可能在国内的学习环境里游刃有余,但这里的“游戏规则”不一样。
1. 选题思路:别想搞个大新闻,先学会“挖一口深井”
来日本前,精准定位你的研究课题。 与其说“我想研究近代中日关系”,不如说“我想通过分析1920年代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来看当时日本民众对中国北伐战争的认知”。题目越小,越具体,导师才会觉得你“懂行”。
找到一块根据地——史料。 你必须证明,你想研究的这个小问题,有足够且独特的史料支撑你去“挖”。否则,想法再好也是空中楼阁。有时候,没史料比没idea要可怕😕
2. 学习方式:忘掉“听课”,准备好每周一次的“学术挨批大会”
国内习惯: 上课、听讲、记笔记、期末考试。
日本核心: 核心不是“上课”,而是“开会”(Zemi/ゼミ)。
建议:
口头表达和PPT能力是硬功夫。 从你入学第一周起,就可能被要求就某本学术著作或你的研究构想做发表(発表)。你需要在导师和前辈面前,条理清晰地讲15到30分钟,然后接受大家的轮番提问和质疑。
脸皮一定要厚,心态一定要好。 Zemi上的批评往往非常直接,甚至尖锐。这不是针对你个人,而是日本学术圈训练思维严谨性的方式。每次被“批”得越狠,你进步得越快。请把这当作免费的“专家会诊”。
日语阅读速度是生命线。 Zemi每周都会有海量的阅读任务,经常是日语的学术专著或论文。如果阅读能力跟不上,你连参与讨论的资格都没有。
3. 师生关系:你的导师不是“老板”,而是决定你命运的“掌门师父”
国内习惯: 导师是指导你论文的老师,更像一个项目负责人。
日本模式: 你选了一个导师,基本等于拜入了山门,加入了他的“学派”。
建议:
选导师很重要。 一定要把你感兴趣的导师近十年写的所有著作和论文都找来看一遍。确认他的研究方向、方法甚至“脾气”是否真的和你合拍。一旦选错,你的研究生生涯会非常痛苦。
主动沟通是唯一法则。 老师傅不会像保姆一样天天催你。你必须定期、主动地带着问题和想法去“敲门”(预约时间面谈),向他汇报你的研究进展和困惑。如果你长时间不出现,师父只会认为你没有在做研究。
尊重学术传承。 了解你导师的师承、他所在学派的观点,这非常重要。在学术问题上可以有理有据地探讨,但在态度上要绝对尊重。
4. 毕业目标:别总想着“发C刊”,你的毕业论文就是你的“一切”
国内习惯: 毕业要看你发了多少篇核心期刊文章。
日本标准: 在日本,没人关心你发了多少小文章,毕业只看你那本厚厚的、最终的学位论文。
建议:
把所有精力都聚焦在毕业论文上。 它不是你随便拼凑几篇文章就能完成的,而必须是一个逻辑完整、论证严密、史料扎实的“艺术品”。你需要为它付出两到三年(硕士)甚至更久(博士)的心血。
不必焦虑发表。 在日本,很多学者都是博士毕业后,才开始将自己那本优秀的博士论文拆解、修改,陆续发表成期刊文章和专著。顺序和国内是反过来的。
重视每一次审查。 从开题到中期、最终答辩,每一次审查都是一次大考。请认真对待审查老师提出的每一个修改意见,这直接关系到你的论文能否通过。
祝读到这里的米娜桑求学之路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