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考学,那种被掏空的感觉还烙在身上。
每天都在一个“我是天才”和“我是垃圾”的坐标系里反复横跳。
那时候,周围人都在卷作品集,比谁的视觉更炸裂,概念更天花乱坠。我也焦虑,总想搞个大的,让教授眼前一亮。
后来才发现,没用。教授们每年看成百上千份作品,什么阵仗没见过。你那些小心翼翼模仿来的高级感,在他们眼里,可能有点可笑。作品集这东西,到最后,主打一个真诚。
它不是你的成就展,而是你走过的弯路、碰过的壁。把你最拧巴、最想不通的那个点,诚实地做出来。技术糙点没关系,那才是你自己。
研究计划书,更是重量级的精神折磨...
但这个过程,现在想来,像一场强制性的自我对峙。它逼你把所有混乱的想法打捞出来,擦干净,摆整齐,然后承认,哦,原来我真正想做的就这点破事。想通了这点,其实就顺很多。
面试那天,感觉自己像个程序,等着被教授现场debug。整个场子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当一个教授的问题,精准地戳到你作品里最心虚的那个点时,真的,当场就破防了。你会瞬间大脑空白,想好的说辞全忘了。
别怕。
就从那个破防的瞬间开始说。承认你的困惑,展示你的不确定。他们想看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成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还在进化中的创作思维。一个能被说服、也能去说服别人的,有趣的灵魂。
考学就像在深海里潜行,四周都是黑暗和压力,你只能靠着自己那点微弱的光,往前游。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岸,甚至不知道有没有岸。
但总会有的,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