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应该算是跨考的留学生当中跨度最大的一批了吧。我本科的专业是理工科方向的,而现在在做的却是中国近代史相关的课题。关于转专业的原因我感觉在此也没有必要多说——做好准备转专业的同学们一定都有自己的理由。由于我也自知水平有限,所以这个帖子与其说是给到大家一些建议,不如说是姑且分享一下自己考学的历程,总结一下自己感觉“如果当初那么做”会更好的地方,希望也能帮助到大家考学。
1.最初的准备
关于“基础知识”和“日语”这两大关口,我感觉属于大家都知道其重要性的,我在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这两块内容在来日本之前肯定是能准备到越高水准越好的。我个人是大四的时候就决定要转到历史学方向上了,也参加过国内的考研,虽然结果不理想但是总是基础知识恶补了一下。
随后在确定好语言学校以及什么时候要来日本后,算是开始进入备考节奏了,因为我是语言学校的22年10月生,所以其实留给我的备考时间也就只有一年半,到24年4月前是必须要考上的。
对于考修士而言我感觉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研究计划书了,或者说是给自己确定一个课题这件事。因为没有系统接受过史学的相关训练,所以我自己找课题有很大程度兴趣加上一拍脑门的成分,此外就是我有极其严重的名校情结。
这么说吧,正常确定课题逻辑应该是:先行研究—课题,而一旦带有名校情结,这个的逻辑可能会变成:目标校——目标校的老师在做什么——课题。我不想评判后者的对错,毕竟我自己知道我也仅仅是运气好,感兴趣的课题刚好东大、京大这些名校里是有方向接近的老师的。我丝毫不怀疑如果当初这几所名校里没有合适的老师,我一定会去换课题而不是换目标校。
不过,我还是感觉选课题这一步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强烈建议大家多多少少一定要去多看先行研究,学会用学术一点的眼光来找课题的。我因为这一步做得不到位,至今都在受其负面影响——发表时被评论老师各种指摘“问题意识”不清晰。
当初的确也是时间紧迫,需要在出愿前把材料都准备好,要是有更充分的时间准备,可能还是应该先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大课题去多看一些先行研究,熟悉先行研究都在做什么,顺着已有的研究再去确定具体的课题会更好。
这里我也把上次发表时老师给我推荐的两本书列在这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本是『近現代中国研究入門』,另一本是『大国化する中国の歴史と向き合う』。特别是第二本书里「先行研究と向き合う」这一篇,如果大家时间不是很紧迫,真的很推荐选题这一步要走好。这样的话考上了修士,写论文做研究时也会轻松一些——毕竟拿到学位求学过程才算是彻底闭环了。
2.第一次报考
我第一轮报考是在22年末至23年初,当时出愿了两所院校,东京大学和明治大学,东大当年是书类+面试的形式,明治是笔试+面试。
关于联系老师这件事情,如前所述由于我有很严重的名校情结,所以其实一开始我的目标校就是东大,所以也只联系了东大的老师,不过没有得到回信。此外就是京都大学有联系导师用的AAO系统,这次报考由于我信息收集出现了失误,没有注意到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其实也是有老师可以报考的,只盯着文学研究科,所以最终决定没有去考,不过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已经把京大AAO系统上一些需要提交的基础资料提交了。
东大报考我第一轮书类就没有通过。所以当年度实际上只参加了明治的考试。
关于考试这一块,由于明治的笔试和面试就是前后两天,笔试的题目是名词解释+翻译(文言文译日)。
第一天的题目当然我有一部分名词解释是没有答出来的,主要有一个原因是片假名……是的,有一部分专有名词的片假名我不认得,只能放空白了。不过我当天回去后就把这些名词都查了一遍,第二天面试的时候也是直接和老师坦白,我知道这个名词,但是的确片假名我不认识。
此外老师还针对第一天的翻译题的文本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提问,最后是研究计划书,现在想想其实明治的老师那个时候也在提醒我先行研究看得不够的问题了,他的说法是我的先行研究最新只列到了2010年,其实之后也有很多新研究。
最后的结果,明治大学我是合格了。所以我个人是感觉,如果是笔试面试连着一起考的学校,大家一定要重视面试,没准面试的时候很多笔试上的小问题是能够弥补的,当然,笔试也是要尽力的,要是大片开天窗这种……面试说出花了我感觉也没戏。
明治之后,我又出愿了一次东大,同一位老师,不过这一次出愿的是研究生。这一次我依旧联络了一下老师,不过依旧没有回复,不死心的我又通过教务联络了一次,这一次的确得到了回复,大意是没有研究计划书等相关材料我不好判断。所以我通过教务第四次发送了邮件,这一次依旧没有回复。怎么说呢,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一定要注意啊老师就是很恨很恨很恨明确的表示不收你了呀!!!!!!!不要有任何任何任何幻想了!!!!!!!!!!
总之,由于犹豫东大那边的结果,外加名校情结,外加考虑一下明治(私立)的学费,我做出了留学以来怎么想都是最错误的一个决定——我居然把明治的入学辞退了。现在想想真的非常的不应该,而且明治的我报考老师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的老师,发现我还没有交入学金时还特别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并且邀请我去参加当周明治那边的发表……现在想想真的是非常对不起人家。
说个题外话,上半年我去明治参加学会时又遇到了这位老师,而且刚好坐我对面…希望他别认出我吧,真的是做了非常不好的事情。虽然现在上岸京大了,不过要是让我再选一下,我感觉这种逆天操作还是别做了。
3.第二次报考
东大那边研究生申请也落了之后,其实我就开始陷入比较深的自我怀疑里了,无论是塾里的老师,还是身边的朋友也是能明显感觉到我的状态很不对劲了,不过没有办法,考学还是要继续,接下来就是第二轮确定报考院校了,此时我终于意识到了京大的人环我也是可以报考的,外加第二轮报考的时间大概是23年8、9月,也没有什么其他学校可以报考了,所以我就决定尝试一次,但是这一次的准备是十分仓促的,甚至用之后面试时老师的评价来说就是,“信息收集大失败”。
首先是AAO联系导师,前面说过了我已经提前把信息和材料都上传好了,不过在确定老师的时候,我又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我在看募集要项的导师列表的时候,误把论文入试不可后面的“X”,误以为是夏季入试导师不招收学生了……而这位老师恰恰是我最合适的老师(也是我现在的导师,以下简称A),总而言之,我阴差阳错地去联络了另一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也标注了“近代史”的老师(以下简称B)……
这一次联络AAO系统给出来的回复是没有联系上,不过其实联系上还是没有联系上都是不会影响出愿的,所以我还是报名了,然后就出现了很尴尬的一幕。
京大的考试也是笔试+面试,此外笔试里是有日语+外语(可选中文)的语言考试的,并且允许携带字典(每门语言一本),而这个消息我是在考试前夕才注意到的……怎么说呢。然后面试的时候就更加尴尬了,B老师直接表示你报错人了,你应该报我身边的这位A老师,他的专门才是这一块,此外就是你最好还是和我取得联络了再来报考比较好……最后就是刚刚提到的那个评价了“信息收集大失败”。
(题外话)事后入学后,和B老师那边的学生自然也少不了有交流,我才了解到B老师那边的学生大部分是通过研究生这个阶段再去升学的,与之相反的是我老师这边基本不太有研究生,都是直考的……
总之,虽然第二次报考本身就是仓促进行的,所以没有上岸我自己倒也没有感觉到意外,不过的确自己再怎么仓促,低级错误还是太多了,这一点也希望后来的同学们引以为戒。对于募集要项一定要看仔细,此外可能的话,能联系到自己目标导师或者是目标院校的学生,去了解一些情报的话,肯定是最好的。
4.第三次报考
最后就是2023年末24年初的最后一次考试了,其实这也是最后一次报考机会了。这一次我的目标院校就是京都大学,虽然夏季考试挺尴尬的,但是也有收获,那就是和现在的老师有了一些交流,毕竟面试的时候他也在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出愿前我通过AAO系统再次联络导师,这一次终于成功联系上了,并且和老师约好了面谈。通过面谈的接触,我感觉这一次希望应该比较大了,遂抓紧时间进行笔试的准备。笔试这一块,由于人环这边就是自己的意向导师出的卷子,所以其实针对老师的研究领域进行复习是很有效的,面试的时候老师也直接说了,我笔试其实答得不错。在等待了十来天后,这一次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至此我的考学之路算是终于有了一个句号了,回顾这一年半的经历,其实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有太多“如果当初那么做就好了”的地方了,这边我也一一写出来,成功的经验不敢说分享,失败的经验我觉得还是值得为戒的。